1.长信侯嫪毐是什么人?他为何敢自称是秦王嬴政的继父?
长信侯嫪毐,是秦始皇生母赵太后的男宠,太后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嫪毐得到王太后的宠爱,在宫中骄奢淫逸,难免得意忘形。自称秦王嬴政的“假父”。
一、吕不韦推荐嫪毐
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三年便逝世,十三岁的长子嬴政继位,就是日后的秦始皇。嬴政继位后封母亲赵姬为王太后,吕不韦为相国,秦王嬴政尚未成年,将朝政交于吕不韦打理。
赵姬成了王太后,本就与吕不韦有旧情,此时又旧情复燃,但吕不韦作为政治人物,他不敢和太后长时间保持这种关系,为了脱身,便推荐了嫪毐。
吕不韦以罚受宫刑送进皇太后帝太后宫中作太监为名。将嫪毐送到赵姬身边,他又教唆太后买通主持刑罚的官吏,仅仅拔去嫪毐的胡须,太后对嫪毐非常宠爱,太后沉浸在与嫪毐的情爱之中,不久就怀了孕。
二、沉浸在爱情幻想里的太后
为了避开世人的耳目,王太后以身体不适占卜,得到应当回避居所的结果,于是离开咸阳,迁居到雍城的离宫中去居住。雍城在现在的宝鸡,远离咸阳数百里,是秦国的旧都,带着嫪毐一道迁居到雍城的太后,在这里构筑起世外桃源般的爱巢。
迁居雍城的太后可以肆无忌惮,忘乎其形了,她与嫪毐之间,一连生下了两个儿子。受到太后宠爱的嫪毐,与太后形影不离。在太后的纵容下,嫪毐可以随意地使用秦国王室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侍候嫪毐的僮仆有数千人之多,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宾客舍人也有千余。
太后的事情,不管大小,皆交由嫪毐处理决定。进而,又将太原郡的汾河以西地区赏给嫪毐作为封国。仅仅因为太后的私恩,他被封为长信候,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为其住地,又以河西、太原郡为其封田。
得到太后助力的嫪毐没多久就形成仅次于丞相吕不韦的政治势力,并与吕不韦相抗衡。秦国国内,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百姓,大体分成两派,或者站在嫪毐一方,或者站在吕不韦一方。
嫪毐这股新起的强大政治势力引起朝野多方瞩目,嫪毐也越来越不懂收敛,忘乎所以,甚至在一次醉酒与人起冲突的时候,说:“吾秦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子是秦王嬴政的继父,你这穷鬼是谁?也敢和我争!”这话不久传到嬴政哪里。
秦王嬴政便派人明面上调查,多人告发嫪毐与太后私通,生有二子,并与太后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后。”意思为嫪毐对太后说:“秦王死了就让我们的孩子继位。”
三、蕲年宫之变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嬴政来到雍城举行冠礼,嫪毐趁着秦王嬴政宿雍城,偷拿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县卒、官卫士卒官骑攻击蕲年宫,发动政变,意图刺杀嬴政。早有准备的嬴政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平息叛乱,两军战于咸阳。最终嬴政平定叛乱,叛军数百人被杀死,嫪毐的军队大败,与死党仓皇逃亡。
秦王令谕全国:“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秦王嬴政车裂嫪毐,夷三族。吕不韦也因举荐嫪毐被罢免,最后服毒自尽。
总之,从以上就可看出,嫪毐放到今天就是个吃软饭还妄图霸占家产的渣渣,最终被嬴政霸气消灭,也借此,嬴政牢牢掌管了大秦政权。
2.踏步行·郴州旅舍“秦观”中闭与砌的含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
首先更正,应该是 踏莎行【译词】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还有: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 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 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赏析】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
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 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
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
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 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
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 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
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
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
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
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
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
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
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
“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
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 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
“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
“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
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
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
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 实际上,“郴江”离开了“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
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有益的事业,犹如“郴江”紧紧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不知为什么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潇湘涌流而去。
据宋惠洪《冷斋夜话》载:“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武不仅赏识秦观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